青海湖流域生态持续向好 水体面积达19年来最大值
记者18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自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以来,青海湖流域生态持续向好,水体面积达19年来最大值。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对柴达木盆地、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均有较大影响。
资料图为蓝天白云下的青海湖。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据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介绍,自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以来,青海湖流域植被、湿地恢复明显,流域周边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湿地面积累计增加1.35万公顷;高密度植被覆盖率累计增大21.33公顷;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累计减少3960公顷。
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生物种类的多元化。目前,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225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17%,每年有近30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殖;兽类动物有41种,两栖爬行类5种,鱼类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8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9种;湖区现有种子植物445种,并有相当数量的药用等经济植物;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数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2018年的2793只。
资料图为青海湖裸鲤和湖面上的水鸟。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为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从1982年以来青海省政府先后进行五次限产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2592吨增长到2018年的8.8万吨;青海湖水体面积达4549.38平方公里,与2018年同期相比扩大20.08平方公里,达到19年来最大值,生态持续向好的青海湖生态平衡系统已初步形成。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表示,目前,青海省正积极编制青海湖等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争取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母亲河”发源地青海:各界为黄河流域生态“把脉问诊”
位于中国西部的青海省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省份。中新网记者了解到,多部门在青海“把脉问诊”黄河流域生态问题,以确保黄河源头安澜稳固。 [详细] -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2002年,华钰矿业创立。2016年3月16日,华钰矿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西藏自治区内第13家上市企业。 [详细] -
第二届玉树至拉萨 第三极徒步环保公益旅行活动结束
17日,由青海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拉萨市旅游发展局承办,玉树雪豹旅行社有限公司协办的“净化第三极,造福全人类”世界纪录保持者第二届玉树至拉萨第三极徒步环保公益旅行活动结束,并在我市《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演出地举行...[详细]